一、学校实力与办学底蕴
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,入选上海市首批"高水平地方高校"建设试点单位。学校办学文脉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。在装备制造、医疗器械、出版印刷等特色领域,学校持续发挥着行业引领作用。
学校现有工程学、材料科学、化学等九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其中工程学学科跻身全球前1‰。管理学院作为学校重点学院,下设8个系和2个中心,拥有12个本科专业和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学院于2018年通过AACSB国际认证,2023年通过再认证,2025年通过EQUIS认证预评估,并正式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"责任管理教育原则",标志着学院已跻身国际精英商学院行列。
二、项目沿革与办学理念
上海理工大学MBA项目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的沪江大学商学院。1981年,管理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,开创中国MBA教育先河。2003年,学校获批成为第五批MBA培养院校,至今已积累了21年的丰富办学经验。2021年,学校成为上海MBA教指委产教融合专门委员会挂靠单位。
项目秉承"责任、融合、创新、卓越"的核心价值观,致力于培养具有系统思维、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管理人才,为上海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
三、项目特色与核心优势
卓越办学品质
依托百年商学文脉和AACSB国际认证,项目提供一流的商学教育,确保教学质量达到国际标准。
产教深度融合
作为上海MBA教指委产教融合专门委员会挂靠单位,项目建立了大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,聘任校外导师,开设行业领袖大讲堂,实现校企协同育人。
创新创业培育
通过商业模拟挑战赛和创新创业大赛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助力学生实现创业梦想。
前沿方向设置
借助学校优势学科,设置医疗器械管理、人工智能管理、数字传媒等特色研究方向,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。
双导师培养机制
实行"学术导师+产业导师"双导师制,拥有100多家企业合作基地,通过"移动课堂"深入企业一线,强化实践教学。
四、项目设置与培养方向
培养类型
项目提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。全日制MBA不区分研究方向,入学后选报导师和方向;非全日制MBA提供十个常规方向和三个特色方向。
专业方向设置
常规方向包括财务管理、金融管理、物流管理、战略管理等;特色方向涵盖医疗器械、人工智能、数字传媒等前沿领域。此外,还设有MBA"微理班"(医疗科技创新创业方向)和上理-科廷MBA"1+1"国际双学位项目。
五、招生计划与报考条件
招生规模
2026年招生人数将根据教育部下达指标、学校学科建设需求以及考生整体情况进行调整,具体以学校研究生招生网公布计划为准。
报考资格
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:
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,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
品德良好,遵纪守法,身心健康
学历及工作经验要求:
硕士或博士毕业满2年(2024年9月1日前毕业)
本科毕业满3年(2023年9月1日前毕业)
专科毕业满5年(2021年9月1日前毕业)
六、课程体系与教学特色
课程架构
项目构建"商学×思维×技能"知识平台,课程设置包括:
管理基础课:夯实管理知识体系
行业定制课:涵盖医疗科技政策解析、项目全流程管理等
实践教学环节:依托企业基地提供优质实习机会
教学创新
采用案例教学、移动课堂、企业诊断等多元化教学方式,强化学员实践能力培养,促进学用结合。
七、学费标准与奖学金
学费标准
全日制MBA:全程学费19.8万元
非全日制MBA:全程学费22.8万元
学费分学年缴纳。
奖学金体系
实施"多层次、多重奖学金"计划:
新生奖学金:奖励优秀新生
学期奖学金:激励学业进步
国际游学奖学金:支持海外交流
创业基金:最高可达30万元
"菁英之星"专项奖学金:2万元/人
符合要求的奖学金可叠加,最高可覆盖全部学费。
八、报考流程与录取规则
报考时间安排
网上报名:2025年10月
网上确认:2025年11月
全国联考:2025年12月
学校复试:2026年3-4月
录取通知:2026年6月
考试内容
初试科目包括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(满分200分)和英语二(满分100分)。复试包括政治理论考试、英语听说能力测试、综合素质面试和专业能力考核。
录取办法
采用综合成绩评定方式,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择优录取。
九、学位授予与职业发展
学员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,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,经学校审核批准后,授予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证书。
上海理工大学MBA项目凭借其深厚的办学底蕴、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创新的培养模式,为学员提供了卓越的发展平台。项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强调专业特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,为学员在新时期的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活动,学员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知识体系,培养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,为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进步贡献力量。